栏目:文房
作者:Tyspan
热度:
日期:2023-05-27
中式家具
以器载道

         什么是中式家具?为什么中式家具能流传几百年,到了今天还很多人去热爱和喜欢。因为中式家具是文化的产物,
除了使用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所以中式家具会讲红木和榫卯,形和态。
唐宋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有席才有坐,通常的坐是跪坐,正襟危坐那是很严肃的了。
东邻日本很长时间都保留了这种风俗礼仪,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有多大。
自唐宋高足家具出现开始和普及,不单是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
精彩纷呈的艺术创作,极大丰富了当时社会的物质创造、精神生活与文化享受每个时代的审美和人文不同,
表现出来的家具风格就有了很大变化。



宋式和明式家具由于许多文人参与了家具的工艺设计和审美趣味,包括陈设文化。
这个时候的家具形态很大程度是代表了当时的人文审美的出世隐匿的文人思想。
尤其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城市乡居化的现象,
大规模兴起的造园运动让明式家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明式家具到了万历年间发展至辉煌。
通过现存文献(刻本、绘画、插图等)和大量的实物资料可以推测文人内斋的陈设。
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明代著作,如曹昭的《格古要论》、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等书籍,
都不同程度探讨了宋式明式家具的风格与审美。
而现在我们一般把明清家具做简单区分,有雕刻列为清式,没有雕刻就是明式了,这是很不严谨的。
清式家具是建立在明代家具的认识上,不断改进和工艺完善。
以精雕细刻的清式宫廷家具为代表,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西方的工艺品。
这些西方元素审美趣味也都体现在清式家具上,珐琅工艺,百宝镶嵌,这些都极大程度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中式古典家具发展到清中期乾隆朝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在整个清后期所制作的家具再也未能超越这个时期。



可以说通过家具形态可以看出一个时期的发展和文明,
一个时代民族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中式家具本身所承载最重要的文化。
就好像一把中式椅子,首先看上去一定是很有美感的,木头是给人第一个感觉是硬的东西,
经过工匠艺人把木头的纹理表现跟线条处理,
最后形成一个柔婉灵动的整体,这个是中式的美学部分。
任何坐具坐上去你的身体能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舒展,
倚靠或顺搭能让身体感觉得到一个延伸,符合身体需求,这个是中式家具跟人性的一个部分。
另外很重要的是我们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寄情于山水田园诗歌,
在一片土地上盖起一间房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就是家,是一切的根源,所以你看我们的文化是含蓄,内敛,隐世的,这个是文化的部分。
所以中式家具最重要的不是材料工艺本身,而是中式家具所承载的内容。



中式家具的发展过程

席地而坐

最早的胡凳,是由胡人(外国人)发明,这个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这个时候就比较注意个人卫生,就有了简易的胡凳。
唐,我们今天叫大唐,我们通常会把尊尚的事情加上大(大人.大国)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唐的大,在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唐代高足家具也是这个时间出现的,
这不仅仅是姿势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觉也发生了变化。
但我们今天只能通过一些古书古画,
因为那时候家具多是软木,白木,榫卯工艺也不完善,故不能很好保存下来。




榫卯结构

高足家具普及,基本上都是垂足而坐了,最重要的是把建筑上的大木做法用在了细木加工上,
完善了榫卯结构,这个时期的审美主要是士大夫的文人趣味,简约内敛,纹饰精致。




三六九等

       元前后短短96年有15次易位,除了成吉思汗铁木真,其它的我连名字都记不住。
元代重武轻文,马背天下,把人分369等,民不聊生,我们今天考驾驶证有4科,
整个元代就后期有4次科考,基本上就是读书无用,没有就业发展空间,
但是生活得继续,爱看戏,就有了通俗文学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
士农工商到九儒十丐,文人没落。
古人以物明志,又把元曲里的故事形象具体,就有了元青花瓷。
之所以今天关于元的历史很少,主要是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整个元代,我想到两个字,豪放。




集大成

        明式家具离不开2个大的时代背景,海运开放,造园兴起。
材料(黄花梨)跟设计,都达到空前的发展,在宋式家具的基础上,
经过改良修正,榫卯结构更成熟稳定,工艺材料也是相当丰富,有雕刻,珐琅,螺钿,玉石,镶嵌等等,
把审美和功能结合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家具造型的比例关系,
整体跟装饰,局部跟局部之间,匀称协调。
这个时期的家具,工艺形态都十分丰富。



等级制度

        我们今天看故宫,里面的宫廷用具,以动刀为贵,以深刻为尚(紫檀),
清早中期,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个阶段,安定繁荣,国富民强,各种雕刻各种工艺应用的登峰造极,
老大雕龙,老二雕虎,平民没什么雕,就花鸟吧,纹饰要对应使用者的等级身份。
所有的艺术,过去都是由官至民。
清式家具重看,不重用,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威仪。
清中叶以后,国运日促,导致各种工艺的全面衰退。




中式家具的类别特点

香几 桌类  案类  炕几类  椅类
箱/橱/柜格  床榻  其他


香几 -- 几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具之一,在商周席地而坐就出现几,可倚靠,形状跟字面一样。
香几就是焚香承放香炉的家具,现在传世下来有实物的香几是在唐朝时期的,现藏日本的正仓院。
在北宋听琴图中也有出现,宋徽宗在焚香操琴,我们今天优郁要唱歌喝酒,
过去文人在创作时要闻香,香能消除忧郁的情绪,自然就成了文人必配的家具。
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集)中就写着“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
香几在过去应用的场景广泛,厅堂中庭,道宫佛殿,在过去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家具,在形制上多为圆形,因为在通常陈列中香几是四无依傍,
另外是香炉扁圆形,香烟袅袅,与香几的静雅古朴,十分相宜。






桌案 -- 桌类形成较晚,由案演变,最早时形制和功能上都跟案相近,
在明式家具词汇中,桌是四腿安在四角,腿足四角内缩则为案。
在最开始时,桌为卓,高立之意,后面到了宋以后,
桌跟案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和明显区别,桌子更注重实用功能,陈设功能就降低了。
那么相反案的发展就注重陈设,实用功能降低。功能上的变化,也形成了精神层面的变化,
案的地位等级在人们心里就比桌高,像拍案叫绝,断案,办案,很重要。拍桌子,翻桌子,就很俗。
字面上的文化等级不同,位置也不一样,案在家里通常是比较重要显眼的位置摆放,
正式隆重,桌就成了日常常用的家具,对环境的要求不高。
注:案形制上可大致分平头或翘头两种,多采用夹头榫,
夹头榫平头案作为明式家具的典型范例,源自古代中国建筑大梁造型和结构。



炕几类 -- 炕桌,炕案,炕几,炕类开始于宋代,明代盛行。
炕桌案的区别主要还是腿部位置,腿部有几形为炕几。炕桌稍宽,炕案炕几稍窄,两者在大小功能并无太大的区别。
炕类家具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作为低矮家具,既可适应床榻上,也可席而用,
炕类家具的出现,丰富和改变了中国家庭传统生活,
到了清代,满人入关前为游牧,有席地习惯,这类矮型家具在当时有现当的比重。



-- 由箱演变,万历柜是明式柜子里的经典,制式特点是上格下柜,结合了架格跟柜子的特点。
在没有此柜之前,古玩陈设通常是在案上,平面欣赏,这不符合过去的文人审美情趣,案本来就不太高,
低头玩下看,这个不符合气质是吧,就好像坐着一个美女,你站在她面前,低头往下看,那这样的行为在今天基本就属于流氓了。
有文化的人都比较含蓄,古人对美的理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种美。
晚明万厉年间曾出现过的这种亮格柜子,让古玩珍宝有了属于它的舞台。
这样的柜子一直流行到今天,也足以证明它在功能和趣味上突出,在明清家具的地位。
圆角柜,洋人叫A字柜,制式是上小下大,圆角柜整个以圆为元素,基本上用过去木建筑上结构,
像门框,就是过去的门,靠木轴和惯性开合,非常的方便和节力。
底部用的是房子梁架结构,一件好的中式家具很重要一点就是它的结构所展现出来的力学的美,
中间没有立柱半截门带闷仓为清制式,明式柜背后髤漆软木为明式。
方角柜就不介绍了,这里有一个点要介绍的是,
圆角柜多是明的制式,方角柜多为清的制式。
柜类的出现,都很大程度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凡是柜类,主首先考虑的是收纳和储存功能,然后才到颜值。


-- 常见的架子床有(四·六·八柱),雕刻的内容寓意不同,明清之前的架子床主要是单门,
主要是当时的制度男尊女卑,男女的社会地位有很大区别,作息时男外女内,民国后女性地位提高,
开始出现双门,架子床通常制作精美,整体的工艺水平要求比较高,我们过去以农立国,
在没有走出厅堂文化之前,普通的一张床,就是普通人的一方天地,
出现厅堂文化以后,另一种中式家具“罗汉床”出现,并成为最高的礼仪接待用具。
两个人坐在同一件家具上,显得关系十分要好且尊重平等,明显比坐两把椅子的距离感更近。
中间加炕几避免身体发生直接接触碰撞避免尴尬。
过去也分大睡和小睡,大睡于床,小憩罗汉床,同时具有床和坐具两种功能,
所以现在罗汉床也会叫作罗汉沙发。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对床的认知,远低于古人许多。




屏风 -- 常见的有落地座屏,折叠屏,插屏三种。
早先称为依,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具之一,其最早的作用就跟字面意思一样,可以依靠,
在魏晋礼制中就强调尊位“背依之屏”,直到今天,屏风在我国的社交礼仪中仍占剧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开始,宫廷官府大宅都以屏风为主要陈设,但是我们今天能看见的实物,
基本上是清式,更早期的在书画中可见(金瓶梅插图中就曾出现)。




中式的工艺流派和特点

大漆 -- 在历史中有三种树对我们古代经济生活贡献特别大,分别是桑树、茶树和漆树,
是我们国家特产的重要经济树种,生漆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在跨湖桥遗址出土过漆弓,
距今8000多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只髹漆木碗,也有7000多年。
《庄子·人世间》中的“漆可用,故割之。是中国最早关于采割生漆的文字记载。
春秋中期《诗经》也有过关于古琴和漆器的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伯牙与子期,
正是用一把漆琴奏出了高山流水这样的千古绝唱。
直到明代晚期由于硬木的出现,中式家具就有了不同的涂装处理,硬木与蜡,软木与漆。
到了清乾隆年间,陕西秦岭出的生漆被誉为国漆。
每年的夏季,这个时候的漆树多汁浆饱。割漆者通常要在深山密林呆上多天来回割漆采漆“百里千刀一斤漆”足见其珍贵。
生漆与丝绸和陶瓷一样,都是名动天下的中国独特元素。生漆最开始呈乳白色粘稠状,
经与空气接触最后呈栗壳色,有着漆黑一片之说。
由于生漆本身色泽深沉,颜料加入其中,很容易被生漆原色征服,
所以古代漆器大多是黑、朱二色。黑主水代表宁静,红主火象征光明。
宣纸的白,生漆的黑,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两样极致的美。
《本草纲目》记载,漆气味辛、温,有消肿杀虫、活血散瘀之功效。
生漆的优异的特性,任何化学合成涂料是根本无法复制的。
生漆制作的器物,似风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
出色的匠人把天地之间的自然形象堆磨定格在这方寸之中,
大漆与木头对抗时间的销蚀,见证星月,人间美好。




珐琅 -- 珐琅又称佛郎和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
珐琅作为中国古代工艺品中最晚形成的著名品种,它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
几经改良,其中比较常见且为人们熟知的品种,就是明朝景泰年时形成的高峰,俗称的景泰蓝。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至清中期,国富民丰,统治阶级有足够的财力精力来支持工艺美术的发展,珐琅工艺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康熙初年,清廷即在武英殿附设的造办处部门中设置“珐琅作”,
制造宫廷专用器皿。而乾隆时期的宫中造办处在珐琅器的制作上,
更是突破了一般瓶壶碗盘之类范围,扩大到家具上。
至此,珐琅工艺正式与传统家具相结合,以作装饰用,更贴近人,贴近生活。
今天看到的清式家具上带有珐琅装饰的,并多数属于宫廷家具,于民间少见。
珐琅家具在乾隆帝时期因统治者的审美风行一时,珐琅与木头结合是一个十方复杂的工艺过程,
多采用平嵌法,即所嵌之物与家具表面齐平,多用于桌面、几面、椅背等部位。
形、色、光俱佳,且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有着很强的观赏功能。
其名贵华丽直到今天都令人着迷。
但由于制作成本太高,珐琅没有像很多传统的艺术品一样走向官民共享。
仅流通在宫廷王公贵族,属于中国一种贵族文化。